2020安管人员继续教育题库及答案
B、先内后外
C、从上而下
D、从下而上
参考答案是c
549、当作业脚手架操作层高出相邻连墙件以上( )时,在上层连墙件安装完毕前,必须采取临时拉结措施。
A、1步
B、2步
C、3步
D、4步
参考答案是b
550、可移动的满堂支撑脚手架搭设的高宽比不应大于( )。
A、1.5
B、2
C、2.5
D、3
参考答案是a
551、支撑脚手架每道竖向斜撑杆、竖向交叉拉杆,可沿支撑脚手架纵向、横向每隔( )在相临立杆间从底至顶连续设置.
A、1跨
B、2跨
C、3跨
参考答案是b
552、安全等级为( )的支撑脚手架应在架体周边、内部纵向和横向每隔4m~6m设置一道竖向剪刀撑斜撑杆.
A、I级
B、Ⅱ级
C、Ⅲ级
参考答案是a
553、支撑脚手架每道竖向剪刀撑的宽度宜为( ),剪刀撑斜杆与水平面的倾角应为( )。
A、4m~8m
B、6m~9m
C、40º~65º
D、45º~60º
参考答案是d
554、安全等级为( )的支撑脚手架应在架体周边、内部纵向和横向每隔不大于9m设置一道竖向剪刀撑。
A、I级
B、Ⅱ级
C、Ⅲ级
参考答案是b
555、当有既有建筑结构时,支撑脚手架应与既有建筑结构可靠连接,连接点水平向间距不宜大于( ).
A、6m
B、7m
C、8m
D、9m
参考答案是c
556、JGJ130-2011具体要求,扣件式钢管脚手架的扫地杆,距离地面高度不大于( )mm.
A、200
B、550
C、350
D、400
参考答案是a
557、支撑脚手架每道竖向斜撑杆、竖向交叉拉杆,可沿支撑脚手架纵向、横向每隔( )在相临立杆间从底至顶连续设置。
A、1跨
B、2跨
C、3跨
参考答案是b
558、安全等级为( )的支撑脚手架应在架体周边、内部纵向和横向每隔不大于9m设置一道竖向剪刀撑。
A、I级
B、Ⅱ级
C、Ⅲ级
参考答案是b
559、支撑脚手架竖向剪刀撑斜撑杆,可沿支撑脚手架竖向每隔( )距连续设置。
A、1步
B、2步
C、3步
参考答案是b
560、当有既有建筑结构时,支撑脚手架应与既有建筑结构可靠连接,连接点水平向间距不宜大于( ).
A、6m
B、7m
C、8m
D、9m
参考答案是c
561、当有既有建筑结构时,支撑脚手架应与既有建筑结构可靠连接,连接点至架体主节点的距离不宜大于( )mm.
A、300
B、250
C、200
D、150
参考答案是a
562、GB51210-2016《建筑施工脚手架安全技术统一标准》对支撑脚手架的高度( )。
A、有限制
B、未设限制
C、不应超过12m
参考答案是b
563、支撑脚手架独立架体高宽比不应大于( )。
A、4.O
B、3.O
C、2.O
D、1.O
参考答案是b
564、作业脚手架的作业层边缘与建筑物间隙大于( )mm时,应采取防护措施。
A、100
B、150
C、200
D、250
参考答案是b
565、架设高度在24m以下的作业脚手架,当采用竖向斜撑杆、竖向交叉拉杆替代作业脚手架竖向剪刀撑时,应每隔( )跨设置一道。
A、1~3跨
B、3~5跨
C、5~7跨
D、7~9跨
参考答案是c
566、作业脚手架连墙点之上架体的悬臂高度不应超过( )
A、1步
B、2步
C、3步
D、4步
参考答案是b
567、结构受力较复杂或超重脚手架的钢管采用( )级钢。
A、Q235
B、Q345
C、Q445
参考答案是b
568、作业脚手架作业层上,混凝土结构和其他主体结构工程作业的施工荷载的标准值为( )KN/m2。
A、1.5
B、2
C、2.5
D、3
参考答案是b
569、GB51210-2016《建筑施工脚手架安全技术统一标准》自( )起实施。
A、42706
B、42552
C、43071
D、42917
参考答案是d
570、当作业脚手架上同时存在2个及以上作业层作业时,在同一跨距内各操作层的施工荷载标准值总和取值不得超过( )kN/㎡。
A、1
B、2
C、3
D、4
参考答案是d
571、重要结构用的钢丝绳,其钢丝绳安全系数Ks应为( )。
A、≥9
B、6
C、4.5
D、≥6.0
参考答案是a
572、脚手架工程
A、搭设高度30m及以上落地式钢管脚手架工程,提升高度150m及以上附着式整体和分片提升脚手架工程,架体高度20m及以上悬挑式脚手架工程
B、搭设高度50m及以上落地式钢管脚手架工程,提升高度100m及以上附着式整体和分片提升脚手架工程,架体高度20m及以上悬挑式脚手架工程
C、搭设高度50m及以上落地式钢管脚手架工程,提升高度150m及以上附着式整体和分片提升脚手架工程,架体高度20m及以上悬挑式脚手架工程
D、搭设高度50m及以上落地式钢管脚手架工程,提升高度150m及以上附着式整体和分片提升脚手架工程,架体高度30m及以上悬挑式脚手架工程
参考答案是c
573、在专家论证会,专家组成员应当由()名及以上符合相关专业要求的专家组成。